預算績效管理的中國道路
作者:茍燕楠,上海大學總會計師,教授,復旦大學公共預算與績效評價中心主任
中國的預算管理在過去二十年發生了實質性變化,全面規范、公開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已經有了一定基礎,面向績效的新發展正在推開。美國著名的預算專家艾倫.希克認為:考慮到獨特的治理模式和文化傳統,中國的預算績效管理要走自己的道路。本文嘗試回答“??嗣}”,探討預算績效管理的中國道路。
一、 先控制,后績效
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啟動后,中國的財政收支規??焖僭鲩L,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,建立基本的預算控制體系勢在必行。所以,2000年以來預算管理改革的首要目的是規范和控制,按照“收入一個籠子,預算一個盤子,支出一個口子”的要求,預算內外資金統籌平衡,無預算、不支出,拓寬財政性資金預算管理的覆蓋面;實施部門預算改革,一個部門一本賬,細化預算編制,建立兩上兩下的預算編制流程,完善公用經費定額標準,健全基本支出管理辦法、項目支出管理辦法,落實預算部門當家理財主體責任;完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,實施政府會計改革,夯實預算編制和收支核算的基礎;建立單一賬戶體系,規范銀行賬戶管理,實現財政資金配置的規范、高效;建立政府采購制度,規范政府購買行為,加強支出執行監管,加快預算執行進度;實施“八項規定”,加強黨風廉政建設,加強“三公經費”管理,嚴控行政成本;提高財政透明度,加強人大等部門和人民群眾對預算的監督問責,等等。這些措施陸續推出,預算流程不斷優化,收支范圍和標準更加明確,公務人員預算意識提高、預算行為更加規范,每年政府部門在預算編制、執行和審計、評價上忙忙碌碌,各級政府的預算也從幕后走到臺前,從模糊變得漸漸清晰。這些努力往往不完美,甚至有些簡單粗糙、不近人情,但它們大都符合國情、有生命力,在預算管理上實現了基本的標準化、規范化、流程化,建立了必要的內部控制機制,成為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礎。
有了控制基礎,還要有績效。公共投入是否圍繞政府的績效目標充分聚焦重點領域重點項目?財政性資金是否全面納入預算管理,實現了應有的績效?這些問題在傳統預算中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。預算績效管理的目的是影響政策制定、轉變政府職能和行為模式,是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。改革之初也曾試圖拿來主義,但我國有獨特的政治體制、經濟規模、政府間關系、行政傳統,很難照搬照抄哪個國家的經驗,具體措施上還得摸著石頭過河,邊實踐、邊調整,中央政府僅提出指導性意見,各級政府結合自身實際自主探索。在一系列管理性文件的指導下,各地政府在面上推進的同時,著意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具體管理模式:北京市委、市政府統籌領導預算績效管理,全面設置部門和單位整體績效目標、政策及項目績效目標,對規模以上所有新增政策和新增事業發展類項目開展事前評估,評估結果作為項目(政策)入庫和預算安排的必備要件,探索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模式,科學測算、全面衡量各方投入成本,合理設置預期績效目標和監督考核指標,在預算管理中實現成本定額標準、財政支出標準和公共服務標準相統一。廣州市的探索經歷了三個階段:第一階段聚焦“花錢必問效”,從花錢目標的計劃性、花錢過程的可控性、花完錢后的效率性入手,實施了從事后績效評價到事前預算評審、績效目標管理、事中績效監控等一系列探索;第二階段強調“財政有績效”,以預算績效管理統攬財政管理,通過深化部門預算改革、實施項目和政策績效評價,加強預算公開透明等措施,提高財政管理績效;第三階段推進“治理有績效”,面向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預算績效管理由支出項目拓展至部門整體、由事后評價延伸至預算管理全過程、由一般公共預算覆蓋至全口徑四本預算、由市本級為主轉向市區鎮三級同步發展,同時一以貫之地推進預算公開,公開四本預算的績效目標,公開所有預算部門的部門整體和支出項目績效目標,公開由市財政局組織的各項績效評價結果,向市人大常委會專題報告年度財政支出績效情況,逐步構建起“全方位、全過程、全覆蓋、全公開”預算績效管理體系。浙江省重視責任和激勵機制建設,在政府預算層面,通過對政府及各部門戰略和政策的梳理,加大預算與政府戰略目標的整合力度;在部門預算層面,通過部門整體績效與整體預算安排適度掛鉤,建立基于預算分配的激勵約束機制;在政策和項目層面,通過結果反饋整改和預算應用,形成政策和項目的調整優化機制。對國外經驗的創造性轉化也不乏代表,以美國聯邦政府績效評級工具PART在我國的應用為例,這個經本土化改造的工具曾先后在中央直屬單位、上海市、海南省、哈爾濱市等地反復實踐和改進,最后在云南省形成了“控制為主,績效導向”的省級預算編審模式,建立了項目支出預算編審管理、預算支出標準定額管理、預算編制標準流程管理和部門預算執行監控管理“四位一體”的公共預算標準管理體系,在省本級預算上全面實施,從2011年至今,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。無獨有偶,韓國政府對PART工具的借鑒也如出一轍,其中一個舉措就是建立自我評價體系,保留了定位、計劃、管理、結果的基本框架,并進行了較為成功的本土化改造和應用。不同的是:韓國把PART的25個問題簡化為12-13個問題,側重結果導向的評估;我國云南省則圍繞目標、計劃、管理三個方面簡化為7個問題,聚焦項目目標是否符合重點工作方向、實施方案是否合理可行、預算安排是否合理、項目組織實施是否科學規范等預算績效管理最基本的要素,側重計劃與預算的整合,強調預算編制質量,審核結果與安排預算掛鉤。
過去二十年,在財政相對寬松的環境下,我國各級政府幾乎遍歷了預算管理的各個領域,有的探索已成定式,有的淺嘗輒止,有的則準備整理行囊再出發,隨著2018年34號文的頒布,面向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粉墨登場。這是個綱領性的文件,系統描繪了我國預算績效管理的藍圖:全方位,即縱向一體化,在政府各層面圍繞績效目標優化配置資源;全過程,即構建管理閉環,在預算周期各環節加強激勵和問責;全覆蓋,即橫向一體化,對財政性資金全面實施監管和問責。歷史上從沒有哪個國家的績效預算改革如此意志堅定、目標遠大,由國家最高領導機關發布實施意見,動員各級政府全面參與。歷史上的績效預算實踐主要有四種類型:呈現型績效預算只是在預算中呈現一些績效信息,沒有在支出和效果間建立聯系;告知型績效預算基于績效目標和指標組織預算,嘗試在預算決策和實施中使用績效信息;管理型績效預算使用績效信息來改進管理和績效,管理者對預算資金的使用有更大自由;直接型績效預算試圖用基于績效的公式來分配預算,即用公式計算替代決策過程,難免可望而不可及。我國預算績效管理的藍圖扎根中國大地,源于中國實踐,參照又超越了這些理念和模式,是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長征。
二、 變化的形勢,微妙的關系
中國的預算績效管理改革面臨以下形勢:隨著國力不斷增強,人民群眾對經濟持續增長、社會繁榮穩定、政府治理水平等方面期望提高,預算要覆蓋新領域,提升新境界,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穩步提升,老齡化社會的到來,導致剛性支出在預算中的比重提高,財政空間被擠壓;為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,國家嚴控地方政府融資,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開支的歷史欠賬要在一般公共預算中逐步消化,短期內激化了收支矛盾。不僅如此,經濟進入新常態,近年來財政收入年增幅在6%左右,今年由于大幅度減稅降費,收入的下行壓力非常大,通過收入增量平衡增支需求的漸進預算模式已一去不返,基數調整在所難免,預算將面臨更多矛盾和沖突,亟需用新理念、新模式、新技術回答預算的基本問題:將X元分配給項目A而非項目B的基礎是什么?新時代需要新模式,雖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但現實往往是有困難,才有巧婦和意料之外、情理之中的解決方案。
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要處理好幾個關系:第一個是政府與市場,這是最高層面的配置績效,關乎政府治理的基本定位,這個問題解決好,從競爭性領域堅決退,向公共性領域謹慎進,自然會化解許多問題和麻煩。第二個是預算與治理,預算是治理的一個方面,只有從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謀篇布局,提升綜合施政能力,協同推進各方面工作,才能更有效地實現預算績效。第三個是問責和激勵,現在強調問責,花錢必問效,無效必問責,但如果支出有績效怎么辦?適當的激勵能夠四兩撥千斤。第四個是控制與績效,近二十年來我們一直在強化預算控制,卓有成效,但還不理想,現在要實施預算績效管理,預算部門得有空間和自由,外部控制放得更開,內部控制收得更緊,才可能有持續的績效改進。
三、 預算績效管理的中國道路
預算績效管理的中國道路具體怎么走?我認為當前主要是四方面:
首先是控制政府規模。政府要有效,就要行于所當行,止于所不可不止。當下最重要的,就是把減稅降費落到實處,把該減的都減掉、該讓的全讓掉,盡可能降低企業負擔,促進有效需求,激發經濟活力,不失時機地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。如果政府集中用錢不如老百姓和企業分散用錢有效,就讓老百姓和企業自己用,既有獲得感,又有績效,還大量減少了政府的無用功。同時,要控制政府債務規模,特別是隱形債務規模,避免盲目建設透支未來,特別要防止寅吃卯糧。否則,一手硬,一手軟,不斷積蓄財政風險,長期來看,績效低,還會影響代際公平。
其次是落實預算績效責任。誰花錢,誰負責,預算部門是預算績效管理最可靠的責任主體,牢牢牽住這個牛鼻子,就能上傳下達,實現政府、部門、項目和政策預算績效目標和績效管理的一體化。具體而言,一則從政府失靈的領域抽身,好鋼用在刀刃上,有限資金進一步回歸和聚焦公共領域,把該辦的能辦的事辦好;二則經濟社會快速轉型發展過程中,各預算部門分分合合,經歷了許多變化,部門職能、政策和項目交叉重疊的現象客觀存在,雖然斬不斷、理還亂,但說不清、道不明,就沒法管,必須抽絲剝繭、條分縷析,或調整項目歸口,或重塑部門職能,這個坎沒法回避,必須跨越;三則圍繞政府和部門規劃、核心績效目標實施政策和項目打捆,實現職能重塑、任務整合、聚焦績效目標配置預算。唯有目標明確、責任落實、主線突出,預算績效管理才可能扎實推進。
第三是問責和激勵。績效不好就問責,績效好就獎勵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:績效低可能是暫時的,績效低不是不努力,績效低可能還需要增加投入;績效高可能不長久,績效高可能與努力與否無關,績效高可能反而不必繼續支出。理想是問責和激勵并重,現實是問責多、激勵少。過度問責會影響士氣,導致預算部門循規蹈矩、畏首畏尾、規避風險、放棄創新;必要的激勵則能激發活力,引導預算部門精益求精、銳意創新,在經濟新常態下,創新可能是績效最重要的來源,必須高度重視。預算環境復雜多變,人性微妙難以把握,失之毫厘,謬以千里,問責和激勵機制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,而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后深入細致的建構工作。
第四是透明度。政府關起門來成一統是種管理方式,可以不管春夏與秋冬,但人民群眾沒有感覺,何談績效。只有開門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,才能夠與人民群眾血脈相通,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,才能夠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,預算績效的目的是人民的福祉,人民有感覺才叫績效?!暗啦贿h人,人之為道而遠人,不可以為道”,一則預算績效管理要緊緊圍繞人民的福祉展開;二則預算績效管理要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,眾人拾柴火焰高,要培育治理生態,政府、人民群眾、社會中介組織、媒體等方方面面都要參與進來,調動起來;三則公共部門具體干活的人有創造力,預算才可能有績效,來自社會的壓力和激勵很重要,受關注的政府更容易激發生機活力。
四、路標
首先是黨的領導。預算的本質是政治,預算績效管理要講政治,要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,要體現人民當家作主,以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富強作為根本訴求和衡量標準,惟精惟一,止于至善。
其次是創新。創新是績效的催化劑,沒有創新,就沒有革命性的績效提升。預算績效管理是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最重要的機制設計之一,原來花很多錢、費很多勁做的事兒,新技術、新機制、新模式能夠用意想不到的成本和方式解決。在經濟發展趨穩的形勢下,創新正日益成為預算績效管理和公共服務能級提升的關鍵,有望創造發展新動能,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性變革。
再者是簡化。少則得,多則惑,預算績效管理要容易理解,便于操作。要定期梳理各種政策、規定、流程、指標、標準,該廢的廢,該并的并,該調的調。大道至簡,要求少了、準了,反而有利于聚精會神干出成效。束縛過多、規定過細,實踐者沒有寬松的環境、明確的方向、創造的自由,天天眼光向上、疲于應付、戰戰兢兢,就很難有績效。
第四是執中。極高明而道中庸,改革既要讓預算部門明確責任和目標、了解規范和底線,更要讓他們輕裝上陣,把潛能發揮出來。預算績效管理是提升治理績效的新工具,對參與者而言,這個工具要能應用自如、創造價值,不能作繭自縛,成為工具的奴隸、疲于奔命、勞而無功。預算績效管理要優化治理生態:有利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,有利于部門履職,有利于財政管理,有利于人大監督,有利于人民群眾廣泛參與。只有各方面都熱心參與,有貢獻、有收獲、有效果,預算績效管理才有生命力。
原文發表于《中國財政》2019年第24期
茍燕楠:《公共預算的十個問題》,《復旦預算治理》,復旦大學公共預算與績效評價中心,2018年10月18日,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iz0fF1tR8j1bdSvBHxxiV